对北交所首单退市事件的几点思考
作为北交所首家退市公司,*ST广道目前正在执行正式退市前的相关程序。11月12日,该公司发布《关于收到股票终止上市决定的公告》称,北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如果公司对终止上市决定不服,可在收到本决定之日起15个交易日内,向北交所提交复核申请。随后,该公司又于11月19日再次发布《关于股票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提醒股票退市风险,同时表示,公司目前没有筹划或实施重大资产重组的计划。 此外,《关于股票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还告之投资者,公司股票终止上市后,转入全国股转系统依托原证券公司代办转让系统设立并代为管理的两网公司及退市公司板块,其股份转让和信息披露将按相关规定办理。可以认为,不论*ST广道是否提交复核申请,很难改变该公司被强制退市的命运。 之所以如此,实在是因为该公司连续七年财务造假的事情太过于恶劣。根据证监会的调查,*ST广道通过制作虚假购销合同、发票、银行回单、发货通知单及入库单等方式虚构销售和采购业务,从而虚增营业收入及营业成本。 2018年至2024年上半年,*ST广道分别虚增营业收入 142,973,927.21 元、191,558,867.84 元、223,444,673.66 元、249,266,088.49 元、303,965,284.02 元、282,630,187.61元、71,646,067.21 元,占当期报告记载金额的87.34%、95.39%、98.96%、85.87%、99.39%、98.14%、88.11%; 与此同时,*ST广道分别虚增营业成本64,652,610.42 元、85,416,420.45元、117,359,597.78元、133,078,197.50元、162,512,396.11元、151,900,201.80元、38,629,991.69 元,占当期报告记载金额的84.53%、91.17%、98.41%、83.30%、99.13%、92.26%、83.81%。 上述行为导致*ST广道披露的2018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2024年半年度报告及《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说明书(草案)》(以下简称《募集说明书》)存在虚假记载。 正是基于上述财务造假的事实,证监会于2025年9月12日向*ST广道公司下发了正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有关当事人各自受到相应的处罚,同时,公司董事长金文明、财务负责人赵璐还分别被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正是因为有了证监会的处罚在先,北交所的退市决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要*ST广道财务造假属实,该公司退市的命运就不可更改。 不过,*ST广道退市作为北交所的首单退市,这件事情显然是值得深思的。北交所是2021年11月15日正式开市的,距今仅仅只有4年时间。虽然作为一个股票交易市场,难免会有退市公司出现,但北交所的退市首单就是*ST广道这种连续七年财务造假这种恶劣事件,这就值得市场深思了。 *ST广道是2021年11月15日登陆北交所的,也即是北交所首批挂牌上市的公司。这批公司是从新三板精选层转板过来的。而*ST广道财务造假的历史显然贯穿了新三板的精选层,如此一来,当时的精选层是如何将*ST广道精选进来的,又是如何混进北交所市场、并在北交所市场逍遥了3年时间,直到2024年12月4日才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相关主管部门还是需要进一步对上市公司的质量从严把关,尤其是严把上市公司的“入口关”,将一些有问题的公司,尤其是将*ST广道这种存在严重财务造假的公司挡在中国股市的大门之外。 当然,*ST广道连续七年财务造假,也暴露出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的渎职。阳光下没有新鲜事,*ST广道能够连续七年财务造假,并不是因为其造假手段有多么高明。既然证监会的立案调查能够查出*ST广道财务造假的事实,那么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就没有理由长时间发现不了*ST广道财务造假的问题。*ST广道能够连续七年财务造假,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明显存在渎职行为。对于涉事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予以重罚。 此外,需要思考的是花钱能否免灾的话题。*ST广道东窗事发后,其保荐机构五矿证券积极表态,拟牵头联合相关方出资设立规模约为2.2亿元的先行赔付专项基金,用于先行赔付适格投资者因广道数字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而遭受的投资损失。保荐机构先行赔付投资者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不能成为保荐机构逃避处罚的理由。对于先行赔付的保荐机构可以适度减责,但却不能免责,尤其是当事的有关责任人,该追责的还是应该追责,该重罚的还是应该予以重罚。先行赔付不是有关当事人逃避责任的借口。 .皮.海.洲.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