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种小毛病,可能“饿一饿”就好了!
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情况都能饿,弄错了可能越饿越糟。所以到底哪些小毛病饿一饿真的有用,怎么饿才科学,又有哪些情况绝对不能饿。 适当饿一饿,缓解几种疾病 1.某些小胃病 进餐后如果出现胃胀、胃痛,正是胃“不想让你再吃”的信号,这种情况下要少食。保持适当的饥饿感,胃胀胃痛往往会消失。但如果减少了饮食,胃部不适还没有得到缓解的话,应该及时就医。 2.偶尔失眠 晚上人体新陈代谢率较低,吃得过饱,肠胃被迫“加班”,也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可能导致失眠、多梦、浅眠、噩梦等,时间久了会让人无精打采,昏昏沉沉,甚至导致记忆力衰退、神经衰弱等。 睡眠不好的人晚餐最好控制量,更要控制好用餐时间,不要太早或太晚,睡前至少两小时内最好不要进食。 3.体重超标 这里的饿并不是指不吃饭,而是要控制好三餐的量,每顿吃七八分饱,也可以用些小技巧来减少食量,比如换成小盘小碗吃饭、细嚼慢咽等。 4.一些代谢性疾病 每天只摄入身体所需75%的能量食物,也就是保持每天七八分饱的状态,人体的体重、血糖、血压、血脂、激素水平和情绪都能得到改善。 5.轻度脂肪肝 适当减少热量摄入(比如晚餐比平时少吃1/3),能减少肝脏的脂肪负担,促进肝细胞修复。 适度饿一饿,身体还会悄悄变好 偶尔让身体处于轻度饥饿状态,不止能解决小毛病,还能给健康加分。 1.调节免疫系统 研究发现,大脑感知到饥饿时,可以直接影响外周免疫细胞的动态调节。 2.延缓衰老速度 研究显示,健康成年人如果每天减少25%的热量摄入,衰老速度能减缓2%-3%,死亡风险也会降低10%-15%。 3.帮身体大扫除 适度饥饿会激活细胞自噬,帮身体恢复活力,减少生病概率。 科学“饿肚子”的几个关键 饿对了是好处,错了就是折腾身体,这几点一定要记牢: 1.控制饿的限度 健康男性每天需要2250千卡热量,女性约1800千卡。如果一日热量摄入高于推荐量,可以减少至推荐量或酌情往下浮动300~500千卡(强脑力劳动者耗能多,不应下浮太多),循序渐进最佳。 2.饿的时候别断营养 饿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选能抵抗饥饿又补营养的食物:用燕麦、蒸红薯替代一半白米饭,搭配卤牛腱、水煮虾、鸡蛋,再吃一些菠菜、小番茄。 两餐之间饿了,别吃薯片、蛋糕,换成一小把坚果或无糖酸奶,既缓解饥饿,又不添负担。 3.分清馋和饿有时候想吃东西,不是真饿,比如刷到美食视频就想点外卖,或者心情不好就想吃甜食。这时可以先停2到3秒,辨别自己是不是真饿了。如果不饿,就喝杯温水转移注意力,如果确实饿,再吃点健康的食物。 此外,规律饮食、适度运动、稳定情绪也有助于减少“馋”。 4.保持饥饿感的方法要因人而异 有人试了“过午不食”会胃痛,有人用“5:2禁食”能坚持。没有万能的方案,关键是适合自己。 应该根据自己的饮食、生活习惯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一旦身体有不适反应,就该立刻调整。 这些人再不舒服也不能饿 就算有上述问题,以下人群也绝对不能饿肚子,越饿越危险。 1.老年人 消化吸收能力弱,饿久了容易缺营养、肌肉流失,甚至诱发低血糖。 2.婴幼儿、青少年 正长身体,饿会影响骨骼、大脑发育,比如孩子饿肚子上课会注意力不集中。 3.孕产妇、哺乳期妈妈 要给胎儿或宝宝提供营养,饿会导致自己缺能量,还可能影响乳汁质量。 4.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吃过降糖药) 饿会让血糖骤降,出现头晕、心慌,严重还可能昏迷。 5.胃溃疡患者 空腹时胃酸没食物中和,会直接刺激溃疡面,让胃痛加重,甚至出血。 .健.康.吉.林.1.2.3.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