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当年实施财务造假,应启动强制退市程序
资料显示,S公司于2022年7月8日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也就在这一年,该公司实施了财务造假行为。监管部门调查认定,S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共计虚增营业收入996.04万元,虚增利润总额700.54万元,分别占公司同期营业收入2.03亿元及利润总额1.07亿元的4.16%和6.56%。金额占比虽然不高,但性质显然是非常恶劣的。 S公司财务造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包括虚构销售业务、提前确认收入,以及不当确认收入等。从总金额上看,不仅占比不高,且均只有区区数百万元。由于该公司不存在业绩对赌、实控人与其他股东之间存在特殊的协议安排,以及规避退市等方面的问题,对于该公司为何要实施财务造假行为,市场其实也充满了疑问。 不过,由于实施了财务造假行为,不仅该公司被上交所实施其他风险警示,上市公司以及相关责任人员都受到了处罚。责任人员受到处罚固然是其咎由自取的结果,但上市公司被采取监管措施和罚款,无疑会波及到投资者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S公司在上市当年实施财务造假,在上市第二年营收与净利润全面下滑,上市第三年(即2024年)则开始出现亏损。这样的公司,当年是如何通过审议的,个人以为需要启动调查。 上市公司实施财务造假已成资本市场的一颗“毒瘤”,且愈演愈烈大有泛滥成灾之势。此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只出现于某一两年的财报中,如今,连续四五年实施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也不少见。以前,上市公司实施财务造假往往发生在挂牌多年之后,如今,上市当年即实施财务造假也不再是新闻。以前,上市公司实施财务造假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规避退市风险,也通过粉饰业绩防止大股东质押爆仓,如今,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也可没有任何的目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沪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对于财务造假强制退市设置了较高的门槛。由此我们看到,尽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层出不穷,但因财务造假退市的却较为少见。这也导致上市公司退市机制中的重大信息披露违法退市的条款难以被触及。在不断强调强化监管的市场环境中,个人以为显得非常讽刺。 上市公司违规退市,往往会催生出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核心焦点在于投资者保护问题。上市公司退市,中小投资者无疑是受害方,且其合法权益也常常得不到保护。这或许也是近些年来,像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大多没有被强制退市的一大原因。 但很显然,既然要强化市场监管,就必须真正做到“应退尽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都是主动为之,启动强制退市程序,也是对上市公司主动乱作为的一种严厉打击。不严惩上市公司这种乱作为行为,定然会有更多的“后来者”。 近些年来,财务造假的案例持续不断地出现,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惩罚不到位是主要原因。多年来,个人一直呼吁应树立“造假即退市”的监管理念。对于上市当年即开启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更有必要从重、从严进行惩罚。 一旦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发现一起,强制退市一起,相信能够在市场中形成巨大的震慑力。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才不会像现在这般频频出现。这既有利于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也有利于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长治久安。 .曹.中.铭.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