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变“四高”,健康新危机

时间:2025年09月17日 16:11:44 中财网
  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我国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升高。研究显示,中国成年人高尿酸血症达1.8亿人。在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传统“三高”之后,高尿酸血症已火速晋升为威胁健康的“第四高”。

  很多人认为,高尿酸血症和“三高”一样属于老年病,实际并非如此。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显示,18岁至35岁的年轻人已成高尿酸血症“主力军”。

  高尿酸血症与“三高”形成恶性循环
  简单说,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一种产物。嘌呤主要由身体细胞分解生成,也有部分来自摄入食物中的嘌呤,在体内经代谢后变成尿酸,最终,大部分尿酸被肾脏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产生和排出的尿酸处于平衡状态,正常浓度的尿酸在人体内具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但当平衡被打破,尿酸生成过多或排出太少,导致体内尿酸长期堆积过多超过临界值,就会变成高尿酸血症状态。

  通常我们把高尿酸血症定义为“正常嘌呤饮食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420umol/L(不分男女)”。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传统所说的“三高”,以肥胖和“三高”为主要特征的多种代谢异常状态称为代谢综合征,这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高尿酸血症不仅可能引发痛风性关节炎,还会潜移默化地伤害身体多个器官和系统。比如,尿酸结晶沉积在肾脏可能引发肾结石、慢性肾病、肾衰竭,高尿酸还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脑梗风险。因与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的严重性不亚于传统的“三高”。

  另外,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也提示高尿酸血症与“三高”密切相关,互相促进。

  研究表明,尿酸水平升高可促进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抑制脂肪分解酶的活性,从而导致脂肪堆积。高尿酸血症能激活炎症因子的释放,进一步加剧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状态。这种慢性炎症反应不仅干扰正常的脂肪代谢,还促进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形成恶性循环。在一项十年随访研究中发现,无论种族、年龄,尿酸水平的升高与体重指数(BMI)的显著增加呈正相关。高尿酸血症不仅是肥胖的伴随现象,更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尿酸血症还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尿酸结晶可直接沉积于血管壁,损伤血管内皮,进而引起小动脉壁增厚和血管阻力增加。另一方面,高尿酸血症还能通过激活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临床研究数据提示,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尿酸正常者,且血尿酸水平与血压呈独立正相关。

  高尿酸血症还通过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等途径对糖代谢产生显著影响,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反过来,“三高”对高尿酸血症也有明显影响。

  高血糖状态下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可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后者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减少尿酸排泄,从而使血尿酸水平升高;高血糖状态下可促进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进而增加尿酸生成。

  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肾脏动脉硬化,进而影响肾脏的尿酸排泄功能。既往临床研究数据中,血压正常者中仅16%患高尿酸血症,而高血压患者中高达38%合并高尿酸血症。

  总的来说,高尿酸血症被称为“第四高”,主要是因为它在现代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与“三高”狼狈为奸,互相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饮食生活习惯变迁,年轻人迎来“第四高”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常见原因就两条。第一,嘌呤生成太多。摄入太多高嘌呤食物(海鲜、红肉、内脏、浓汤)或身体细胞代谢过快(比如剧烈运动后)。第二,尿酸排出过少,比如熬夜、缺水及某些药物影响肾脏排泄功能。

  如果把过去几十年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跟现在对比,会发现一个很大的变化:吃得更好,动得更少。高尿酸血症的年轻化正是这些变化带来的结果。

  过去,肉类、海鲜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硬菜”,而现在,烧烤、火锅、啤酒被很多年轻人当成家常便饭。贝类、牡蛎、鱼籽、浓肉汤、内脏是嘌呤“大户”,涮煮后的火锅汤底也是嘌呤爆表,直接增加了尿酸来源。而啤酒除了含有大量嘌呤,酒精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乳酸,还会抑制尿酸排泄,等于是“双重打击”。

  另外,年轻人青睐的碳酸饮料、奶茶、果汁等含糖饮料都含有高浓度的果糖,果糖会加速尿酸生成,减少尿酸的排泄,成为年轻人高尿酸血症的“头号隐形帮凶”。

  熬夜打游戏、刷剧到凌晨是当下一些年轻人的娱乐方式,熬夜会扰乱代谢,导致肾脏排酸能力打折。

  运动变少,代谢也跟着变慢,尿酸排得也慢,还会增加尿酸在体内的积累,就像一条河流不再流动,垃圾就会沉淀下来。另外,吃得多、动得少,还可能导致肥胖及后续一系列代谢问题,从而影响尿酸。

  还有一些年轻人习惯渴了才喝水,水喝得太少,尿液浓缩,尿酸也排出困难。

  肥胖也是高尿酸血症的“搭档”。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尤其是内脏脂肪的积累,可导致嘌呤代谢的关键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强,从而使尿酸生成增多。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分泌的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如瘦素、抵抗素),也可能影响肾脏尿酸排泄能力,导致血尿酸升高。肥胖还容易引发“三高”,同样影响尿酸代谢。

  总的来说,生活水平提高、工作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日夜颠倒的不规律作息,加上高嘌呤、高果糖的食物吃得多,喝酒多,运动少,肥胖增加,这些都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年轻人增多。

  多吃“排酸帮手”,生活习惯“碱”回来
  抓住这个“沉默刺客”的关键在于主动出击,让生活习惯“碱”回来。

  首先,少吃或不吃“刺客菜单”,也就是内脏、浓汤、部分海鲜(带鱼、沙丁鱼、贝类)、啤酒、含糖饮料。适量吃红肉。

  其次,多吃“排酸帮手”,也就是新鲜蔬菜(尤其是绿叶菜)、低糖水果(樱桃、草莓、蓝莓等)、奶制品(尤其低脂、脱脂奶)、鸡蛋,多喝水,每天超过2000毫升,白水、淡茶最好!

  与此同时,还得动起来。每周保证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这都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代谢。但要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可能诱发痛风。告别“沙发土豆”,不久坐,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拒绝熬夜,每天保证7至8小时优质睡眠,平日学会减压,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戒烟限酒,吸烟有害全身,酒精尤其啤酒是尿酸大敌。

  就算没症状,年轻人也要定期查血尿酸,早发现,早干预。如果已确诊,务必遵医嘱,该吃药吃药,定期复查,别擅自停药。

  (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
.... ..  ...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