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新贵身陷“逃税疑云”

时间:2025年08月01日 08:46:24 中财网
  这么赚钱了还要玩弄“税技”

  量化投资机构,无论在全球哪个市场都是兼具“精英投资”、“高薪酬”和“神秘感”的存在。

  过去几年,每当市场大幅回撤时,内地少数量化私募巨头就迎来大额的申购。这背后是它们在调整市道仍然把收益率保持在可观水平的业绩曲线。

  但不可否认,对外界而言,量化机构们的“金钱技艺”始终无法看透。他们究竟依赖的是“独家代码”的力量?“交易系统”的超前?“庞大算力”的支撑?抑或是还有什么不可言说的能力,外界并不了解。

  但最近,一宗税务机关查实的案件将个别新锐量化机构的“小聪明”曝光出来。这家机构的相关高管以“财技”把资金从账里“变”出去,又把应该缴纳的税收“安然无恙”地脱逃出来。但最终,这套做法被税务部门识破。

  这些资金是怎么一步步从账上“消失”的?谁在配合?谁在分利?又是谁在幕后操盘?

  一切都引人好奇。

  收用虚开发票
  根据华东某地税务机关发布的文告,内地一家知名量化投资机构日前被查实了以下违法违规行为。具体来说,该量化机构的一位高管在2019年-2020年生产经营期间,为套取账面资金于账外使用,以支付7%开票费的形式收用虚开的增值税普通发票173份,价税合计1455.16万元。

  上述发票中,部分发票开具方开具给该量化私募机构的发票已被对方税务机关判定为虚开。

  成功偷逃税款
  那么,这家量化机构为何要支付不菲的手续费去收用其他机构的发票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用来虚增成本并进而逃避税收的。

  具体来说,通过向相关公司支付“开票费”(亦称“买发票”)的方法,该量化机构虚构了本不存在交易和成本支出,这样在账面上就得以少计算利润,并由此减少应纳税的所得额,最终达到少缴纳税款的目的。

  以前述税务机关查实的一个案例来说:
  2020年12月,该量化机构向西北某劳务派遣公司“收用”了三份增值税普通发票,名目为“人力资源服务*招聘服务费”,上述三份发票价税合计达到20.28万元。

  另外,该机构还以“技术服务费”、“服务费”等名目从天南海北的多家机构处收用发票。

  这些发票又被该机构陆续纳入成本计算,并在税前扣除,导致少缴纳税款数百万元。

  打通资金套取“回路”
  值得注意的是,该量化机构的目标不止于少缴税款,上文提及了该机构还有一个目的是“套取账面资金于账外使用”。

  这个意味着相关人士要把公司的钱从账上“挪”出去。

  业内人士解释称:上述违法行为通常需要如下几步:
  私募找到愿意“配合”虚开发票的合作公司→私募取回没有真实业务的发票,拿回到私募财务部门去做账→私募根据发票将对应欠款打给“配合”的外部公司→“配合”的公司扣掉一定比例“开票费”之后,将钱款“转”给相关人士或相关机构的其他账户。

  而该量化机构显然找到了合作对象,把钱给挪了出去。

  与谁“合作”?
  投资者看到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就产生了:上述量化机构会和谁合作,他收用的发票又来自哪里?

  相关文告显示,给这家量化机构开具发票的公司包括XXXX信息科技有限单位、XXXX企业服务有限单位、XXXXXX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单位等。

  这些公司开具给前述量化私募机构的发票已被对方税务机关证实为虚开。

  补缴税款并处罚金
  但正如古话所说,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最终相关税务机关对涉事的量化私募机构予以了处罚。

  具体处罚包括,在相关单位已经补缴税款并缴纳相应滞纳金的基础上,对其少缴的单位和个人所得数予以数目可观的罚款。

  上述罚款合计167.6067万元。

  为何要“铤而走险”?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罚单中现身的相关量化机构,其主体为一家管理规模在50亿~100亿的行业“实力派”资产管理机构。

  按照一家正常运营、策略有效的量化机构的盈利能力为参考标准,这家量化机构不仅不会亏损,相反是一个盈利比较可观的单位。

  但这家机构的高管,竟然“处心积虑”寻思偷逃税款的安排。确实来观察者感到匪夷所思。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反映了中等规模量化机构在经营和投入中面临的挑战,以及整个行业经营高度分化的显示。

  在一些观察人士看来,私募资管行业里,一方面有规模庞大、团队稳定、分工明确的头部机构在引领行业发展,这类机构无论合规性还是其他方面都比较突出。

  另一方面,一些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创业团队,因为要投入资源、聘用出身人才、不断迭代策略和扩大规模,往往在发展期盈利并不理想。对于部分“心思活泛”的管理人而言,在这个阶段“擦合规的边”、“铤而走险”的动力最为明显。
...  ...
各版头条